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边防部队18.8米不锈钢锥形电动旗杆
2015-1-8 浏览次数:[2404]
阿拉善盟概况阿拉善盟(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东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连,南与宁夏毗邻,西与甘肃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5万人,有蒙、汉、回
阿拉善盟概况
阿拉善盟(阿拉善系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之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东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连,南与宁夏毗邻,西与甘肃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735公里。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5万人,有蒙、汉、回、藏等28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现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3个旗和2个自治区级开发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24个苏木(镇)、191个嘎查(村)。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为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阿拉善神奇、美丽而富饶,被誉为“中国秘境”。
——自然风光绮丽多彩。金色的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金秋胡杨枝叶婆娑、流光溢彩,褐色戈壁广袤无垠尤以额济纳旗马鬃山戈壁撼人心魄,绿色的贺兰山天然次森林和荒漠草原景色迷人、如诗如画,银色的吉兰泰、雅布赖等盐湖波光粼粼、银光闪烁,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风蚀岩石簇群形态万千、栩栩如生,阿拉善奇石质朴硕然、千奇百怪,最为珍贵的葡萄玛瑙流珠挂玉、硕果累累。苍茫戈壁,瀚海天域,大漠风光,使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西汉名将霍去病入居延收复河西。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途经黑城朝觐元帝忽必烈。康熙年间,卫拉特和硕特部从新疆天山迁徙到阿拉善草原,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万里东归到额济纳河流域。康熙36年(1697年)设阿拉善和硕特旗,雍正9年(1731年)设定远营(今巴彦浩特),乾隆18年(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因稳定西部边疆屡建战功,两旗旗王被晋爵亲王,并且清皇室与阿拉善和硕特旗保持了长期的联姻关系。清朝和民国时期,两旗直属清政府理藩院和民国蒙藏委员会管辖。1949年阿拉善和硕特旗、额济纳土尔扈特旗和平解放,此后曾五次变更隶属关系,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5月1日成立阿拉善盟。
——文化底蕴深厚。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生动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居延遗址出土的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四大发现。黑城是“丝绸北道”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曾在这里从事宗教活动,写下了许多经典诗文。阿旺丹德尔是阿拉善土生土长的著名学者和佛学大师,被国际学术界誉为蒙藏语法家、辞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和宗教哲学家,一生著有《详解蒙藏文文法通讲》等40余部著作。阿拉善长调、呼麦、民歌、蒙古族婚礼以及和硕特、土尔扈特蒙古族服饰等民族文化浓郁厚重。
——矿产资源富集。阿拉善成矿条件优越,目前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仅占全盟总面积的5.3%,找矿潜力巨大。已发现的矿藏有86种,探明一定储量的有45种,其中湖盐、无烟煤、花岗岩、冰洲石储量居全区第一,煤、盐、硝、金、铁等30种矿产得到开发利用并形成一定产业优势,现已建成世界生产规模最大的金属钠生产基地,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靛蓝生产基地,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氯酸钠厂、最大的盐湖生物养殖基地和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焦炉煤气合成甲醇装置。
——风光能源丰富。阿拉善属典型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长达130—165天,年日照时数2600—35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47—165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风速4.3米/秒,年均风日70天左右,是全国光热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生物资源多样。全盟有可利用草场1.5亿亩,宜耕土地300万亩,现已开发种植40万亩。森林资源1653.3万亩,森林覆盖率4.08%。已建成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额济纳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个、旗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盟总面积13.3%。保护区内有植物669种、动物188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4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阿拉善双峰驼、白绒山羊是地方优势畜种,年产优质驼绒500吨、羊绒260吨。肉苁蓉、锁阳、甘草、苦豆子等名贵中药材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独特。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是我国唯一的国家沙漠地质公园,并获得2008年度我国唯一晋升世界地质公园资格。有世界最高最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我国最集中的胡杨林,举世闻名的黑城遗址,建于乾隆年间的广宗寺和嘉庆年间的福因寺,以及贺兰山岩画、月亮湖、敖伦布拉格大峡谷、额日布盖大峡谷、海森楚鲁怪石林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现已建成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3个。
——开放优势明显。策克口岸为国家一类、内蒙古第三大常年开放陆路口岸,是我国连接欧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之一。策克口岸对外辐射蒙古国南戈壁、巴音洪格尔、前杭盖、后杭盖和戈壁阿尔泰五个矿产资源富集省,对内辐射我国蒙、陕、甘、宁、青五省区。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化口岸大通道正在构筑。2008年,策克口岸过货原煤190万吨,同比增长58.3%。乌力吉口岸列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并位列新开8个陆路口岸第四位。
——国防地位重要。“中国航天第一港”——东风航天城坐落在境内额济纳旗,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演绎着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神舟系列试验飞船均从这里发射,特别是神舟5号、6号、7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盟委、行署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按照“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工业主导、生态优先原则,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加强领导为动力,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勘探、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建设突破,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阿拉善”的总体思路,研究、谋划和推进工作,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历史沿革
“阿拉善”是贺兰山的音转,贺兰山名源于匈奴族贺兰部在此住牧,阿拉善盟因贺兰山而得名。
阿拉善地区是远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证实,旧石器时代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就有人类存在。旧、新石器过渡的代表—细石器文化的赋存和发现,进一步证明古居延地区是东、西石器文化的连接点。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历代北方游牧民族在贺兰山、曼德拉山、龙首山等处刻制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成为研究古代游牧民族早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弱水流域、居延海畔就有殷商周朝先民生活的足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今阿拉善地区东北部始设北地郡。汉代,阿拉善地区分属北地、武威、张掖三郡管辖。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征发兵卒18万到河西戍边屯田,北置居延、休奢两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居延县隶属张掖郡管理。东汉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置“张掖居延属国”。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设西海郡,辖居延一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国和西晋续设西海郡。北魏时,阿拉善地区为凉州所辖,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氐族人吕光建立后凉政权,领居延县。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公元521年),居延古都属柔然婆罗门领地。
隋朝至唐代初期,阿拉善地区属甘州、肃州,也曾为突厥贵族所据。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王朝一度曾将“安北都护府”从漠北迁至漠南,都护府治所在同城,即今额济纳旗境内。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王朝设宁寇军,统领居延军务。“安史之乱”时,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断,居延地区成为长安通往西域的“草原丝绸北道”。之后,居延地区先后为吐蕃、回鹘、契丹所部占据。
北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建国时设12监军司,贺兰山坚军驻守贺兰山沿线,守军5万人。在居延地区设置“黑山威福军司”,治所为今额济纳旗东南黑城。
元朝设亦集乃路,属甘肃行中书省管辖,管理军政事务,总管府驻哈拉浩特(黑城)。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军西路军5万骑出塞,兵锋直指亦集乃路,哈拉浩特守将卜颜帖木尔降明,黑城废弃。明朝时期,北元和瓦刺势力先后占据阿拉善地区,明中期以后为蒙古达延汗属部的游牧地。
清朝初年,蒙古鄂尔多斯部额琳沁、固鲁岱青游牧阿拉善地区,1649年因大札木苏叛乱,所部移牧河套地区。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76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部长噶尔丹击败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1677年,顾实汗孙和罗理率和硕特余部庐帐万余,自新疆迁徙,途经青海大草滩,移牧阿拉善地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设旗编佐,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徙牧于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族弟纳扎尔玛穆特之子阿喇布珠尔,率部西藏礼佛,归路被阻,请求内附,清廷赐牧党河、色尔腾地方。1729年阿喇布珠尔之子丹忠晋封多罗贝勒,雍正九年(1731年)以后移牧额济纳河流域。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两旗上不设盟,直属清廷理藩院管辖。
民国时期,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直属北洋政府蒙藏院和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员会管辖,宁夏护军使和宁夏省兼管两旗徒具虚名。期间,原属阿拉善旗的磴口巴格(乡)设县级建置。
1949年9月23日和1949年9月27日,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和平解放,建立人民政府。1954年4月,成立宁夏省蒙古自治区,辖阿拉善旗和磴口县,为专区级地方政权,隶属宁夏省管辖。同年10月,因宁夏省建制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蒙古自治区易名甘肃省蒙古自治区。1955年3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区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州。1955年11月,甘肃省蒙古自治州易名甘肃省巴音浩特蒙族自治州。1956年2月,设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领导。
1958年4月,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为自治区派出机构,盟府迁三盛公;同年8月,巴彦浩特市撤销,恢复镇级建置。1961年4月,阿拉善旗分设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
1969年7月,中共中央变更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阿拉善左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额济纳旗划归甘肃酒泉地区管辖,阿拉善右旗划归甘肃省武威地区管辖,历时10年。
1979年7月,阿拉善左旗、额济纳旗、阿拉善右旗重归内蒙古自治区领导。1980年4月,成立阿拉善盟,隶属内蒙古自治区,为专区级建制,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盟府驻巴彦浩特。
历史以来,在大漠南北、长城内外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行国汗廷之间的征战中,在中原汉族人民和北方羌族、月氏、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经贸交流和彼此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纵贯东西、进入西域,横跨大漠、沟通中亚的草原“丝绸北道”,黑城即为这条十字交通线的枢纽。在今天的黄河岸边、兰山要塞、戈壁绿洲、瀚海大漠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史前遗存、商周遗址、古郡重镇、万里长城、关隘要塞、城堡烽燧、屯田遗迹、冶炼场所、汉元墓葬、古代岩画、居延汉简、黑城文书、亲王府邸和黄教寺庙构成了阿拉善地区灿烂绚丽的历史文化。
阿拉善盟各族人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明末清初,土尔扈特人坚持抗击沙皇俄国的渗透、扩张和入侵,捍卫祖国主权和民族利益,万里东归,回到祖国怀抱,建立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近代史上,阿拉善旗各族人民响应义和团运动,向外国列强宗教侵略势力发动进攻,攻陷建有城堡的“三圣公”教堂,赶走了洋教士。1925年以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人以及苏联顾问乌斯曼洛夫和奥希洛夫等到阿拉善旗宣传革命思想,共产国际战士奥希洛夫牺牲在阿拉善草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派周仁山、苏剑啸等人到阿拉善地区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王公上层,引导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党多次派遣地下工作者进行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争取阿拉善旗、额济纳旗民族上层和平起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阿拉善地区争取人民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中坚作用,何子成、曹动之等革命者和共产党人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阿拉善的民族解放事业。
自然资源
(一)矿产资源富集。现已探明的矿藏有86种(占自治区发现矿种的71.67%),产地共计416处。其中有开发利用价值的54种,现已开采40种。分布规律为:东煤炭,西萤石,南多磷,北富铁,中部建材石墨盐碱硝。矿产以湖盐煤炭、石油、芒硝、石膏、萤石、花岗岩、大理石、白云岩、铁、冰洲石、石墨、宝玉石为主,形成明显的矿产优势,其中无烟煤、湖盐、花岗岩、冰洲石储量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位。阿盟境内有大小盐湖53个,主要是吉兰泰、雅布赖等,湖盐探明储量达1.62亿吨;天然碱产地10处,总储量57.76万吨;硝产地30处,总储量1亿吨。阿盟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主要分布在贺兰山、长山子、西戈壁滩三大含煤区,矿区16处,探明煤炭储量达13.9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4亿吨。古拉本无烟煤(又称太西煤)以其低灰、低硫、低磷、高发热量、高比电阻、高块煤率、高机械化强度、高化学活性、高精煤产率等“三低六高”优势,走俏国际市场,出口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被誉为“煤中之王”、“黑宝石”,可与越南的鸿基煤相媲美。
(二)土地资源丰富。阿盟属典型的生态经济型土地利用区域,有宜耕土地300万亩,其中现有水浇地33万亩,播种面积28.6万亩;全盟草场总面积2.6亿亩,可利用面积1.5亿亩;全盟森林总面积1336.6万亩,其中:贺兰山青海云杉为主的天然次生林36万亩;额济纳天然胡杨林45万亩;天然梭梭林1000余万亩。全盟森林覆盖率为3.27%。
(三)动植物资源独特。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是阿拉善两大优势畜种,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所产驼绒曾获美国“阿米卡驼毛奖”;羊绒曾获意大利“国家柴格那奖”,被誉为“软黄金”;绒、毛产量相当可观,其中:有白绒山羊92万只,年产绒145吨;绵羊毛产量为680吨;骆驼毛产量为506吨;羊皮年产量为34.5万张;全盟现有绒毛企业十数家。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18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7种,如蒙古野驴、野骆驼、马鹿、盘羊、天鹅、蓝马鸡等;境内有野生植物600多种,其中肉苁蓉、麻黄、甘草、琐阳、苦豆子、山沉香等属野生名贵中药材,其中:驰名中外的阿拉善肉苁蓉肉质肥厚,芸油性大,保健疗效强,面积632万亩,年贮藏量20万公斤;作为蒙药、藏药主药之一的山沉香,全国唯阿拉善独有,贮藏量80万公斤。
(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阿拉善奇异的大漠风光、秀美的贺兰山神韵、神秘的西夏古
韵、雄浑的戈壁奇观、古老的居延文化、豪放的蒙古风情、悠远的丝绸文明,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主体。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道桥自治区级胡杨林保护区以及旗级梭梭林保护区等集中了阿拉善盟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的精华;巴丹吉林沙漠(世界最高沙丘、最大响沙区、最密沙漠湖群)和腾格里沙漠世界著名;以历史悠久的曼德拉山岩画为代表的岩画是国内古岩画分布最广泛、最富集、数量最多的地区;境内的“东风航天城”威名远扬,多颗卫星、“神舟”1号、2号、3号飞船均在这里成功发射;壮观的吉兰泰盐湖、久负盛名的黑城遗址和古色古香的八大寺庙等,为开发阿拉善的观光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区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阿拉善左旗
一,旗情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东接巴盟磴口县、乌拉特后旗、乌海市;东南与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青铜峡市、平罗县相望;南交甘肃景泰县、古浪县,宁夏中卫县、中宁县;西连甘肃武威市、民勤县,阿拉善右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88.28公里。全旗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辖8个镇,5个苏木,人口15万,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28.3%,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的边境旗。
中文名称:
阿拉善左旗
所属地区:
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邮政区码:
750306
地理位置:
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邻甘肃省
面积:
80412平方千米
人口:
14万人(2006年)
著名景点:
贺兰山广宗寺(南寺)生态旅游区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自春秋战国时代起,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吐蕃、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阿拉善第一代开拓者从新疆、青海迁入定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设立阿拉善和硕特旗,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49年9月23日,阿拉善旗和平解放。
1961年设旗。旗因山得名,系“贺兰山”一名异译。系蒙古语,意为“金黄色的马”。一说意为“肘”。蒙古语称东为左。[1]
悠扬的长调,清新的短调,极富感染力的民族舞蹈,喜庆的阿拉善婚礼,华贵的蒙古族服饰,神秘的藏传佛教,盛大的那达慕,隆重的祭敖包,独特的民族餐饮,丰富的体育竞技活动,展示着阿拉善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神韵,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这里是世界文化名人——杰出的蒙藏语言大师阿旺丹德尔的故乡。经过多年的挖掘和弘扬,打造了蒙语诗歌、呼麦、奇石文化等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和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的区域文化特色。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阿拉善精神。
阿拉善左旗幅员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535.29万公顷,其中牧草地524.3万公顷、耕地2.1万公顷、林地8.42万公顷。旗内有黄河流经85公里;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54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西北的天然生态屏障。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是两大地方优良畜种。骆驼数量曾居全国旗县之首,故有驼乡美称。所产驼绒荣获美国“阿米卡驼绒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其细度、光度、白度列世界同类产品之首,为绒中极品。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已发现矿产61种,产地316处,探明储量的矿产35种119处,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27种。煤炭保有储量17.7亿吨,太西煤以“三低六高”(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高块煤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率、高化学活性、高比电阻)著称于世;盐储量1.17亿吨。硝、石膏、石灰岩、铁、铜、金、石墨、大理石、膨润土、白云岩、花岗岩等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旅游资源遍布全旗。有以广宗寺、福因寺、延福寺为主的具有浓厚藏传佛教色彩的八大寺庙古迹,有以贺兰山森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腾格里、乌兰布和为主的沙漠景观,景色多样,风光旖旎。近年来先后开发建成广宗寺(南寺AAAA)、月亮湖(AAAA)、福因寺(北寺AAA)、通湖草原(AAA)等旅游景区。“秘境阿拉善”声名远播,吸引着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
自然特点
阿拉善左旗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全旗南北长495公里,东西宽214公里,面积8.0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5万。可利用草场4.6万平方公里,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万平方公里,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阿拉善左旗属温带荒漠干旱区,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毫米,年蒸发量2900-3300毫米。日照时间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7.2摄氏度,无霜期120-180天。
自然资源
阿拉善左旗幅员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535.29万公顷,其中牧草地524.3万公顷、耕地2.1万公顷、林地8.42万公顷。旗内有黄河流经85公里;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54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西北的天然生态屏障。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是两大地方优良畜种。骆驼数量曾居全国旗县之首,故有驼乡美称。所产驼绒荣获美国“阿米卡驼绒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柴格那羊绒奖”,其细度、光度、白度列世界同类产品之首,为绒中极品。矿产资源优势明显,已发现矿产61种,产地316处,探明储量的矿产35种119处,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27种。煤炭保有储量17.7亿吨,太西煤以“三低六高”(低硫、低磷、低灰、高发热量、高块煤率、高机械强度、高精煤率、高化学活性、高比电阻)著称于世;盐储量1.17亿吨。硝、石膏、石灰岩、铁、铜、金、石墨、大理石、膨润土、白云岩、花岗岩等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阿拉善左旗先后开发建设了腰坝滩、查哈尔滩、格灵布隆滩、西滩四个井灌区和巴音毛道、老崖滩、孪井滩、漫水滩四个黄灌区,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质粮料、牧草、油料豆类、瓜果蔬菜等为主,阿拉善左旗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在阿拉善左旗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黄羊、野驴、马鹿、梅花鹿、青羊、盘羊、旱獭、白天鹅、獐、黑斑蛙、中国林蛙、灰鹤、兰马鸡、秃鹫等珍奇野生动物和云杉、针叶林、油松、山杨、珍珠、梭梭、麻黄、柠条、沙冬青、霸五、枸杞、沙芥、沙葱、苁蓉、甘草、麻黄、锁阳、紫蘑菇、发菜等690多种野生植物。
民族源流
蒙古族
阿拉善
旗蒙古族源于四卫拉特(也称额鲁特)之一的和硕特部,系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姓博尔济吉特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罗理率其部众由新疆、青海一带移牧阿拉善地区并奏请归顺,清廷划贺兰山以西地方为其牧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按四十九旗之例设阿拉善和硕特旗,从此形成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
阿拉善左旗还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其来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元、明时
期中国西北地区蒙古族中流传着伊斯兰教,今阿拉善蒙古人的祖先从新疆移居阿拉善时部众中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二是阿拉善第二代王爷阿宝于雍正年间到青海平叛,归来时
带来青海西宁一带的缠头回回百余人;三是阿拉善第三代亲王罗布桑多尔济于乾隆年间远征,带回受降兵卒之哈萨克人,这些人大部分加入了蒙古籍,同当地蒙古族长久相处,互相通
婚,成为阿拉善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虽入蒙古籍,但仍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巴彦木仁、敖伦布拉格、乌素图一带,还有一些人散居在旗境其它几个苏木镇和巴彦淖尔盟磴口县
的一些地区。人数不多,据有关资料的统计:1875年为170户、507人,1910年为177户、5 99人,1989年为2
400人,1999年为546户、2 186人。
汉族
阿拉善左旗汉族多为山西省、甘肃省等地人。定远营成立后,他们常来阿拉善
旗经商、务农或打工,便在此定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9年、1960年从甘肃
省民勤县迁入大批受灾民众,多系汉族。
回族
阿拉善左旗的回族主要是民国初期迁入的,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主要来自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同心县、贺兰县、平罗县等地。回族善于经商、搞运输业、从事养殖业、牛羊屠宰和加工业等。期初他们多在定远营经营旅店、开设饭馆、贩卖牲畜、拉骆
驼等。
满族
为清朝时期随公主下嫁及清朝政府派来的官吏后裔,满族在阿拉善地区的人数 不多。
藏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青海、西藏等地藏族出家为僧靠寺庙而来定居,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喇嘛大多成婚,并生有子女。
阿拉善左旗其它少数民族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婚姻、干部调动、大中专学生分 配等原因而迁入。
民族宗教
阿拉善左旗各民族都有信仰宗教之故俗,阿拉善历史上主要有喇嘛、
伊斯兰、基督、佛、天主5教。从建旗开始,蒙古族多信奉喇嘛教,历代相传,沿续至今,
故阿拉善左旗喇嘛庙颇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旗共有寺庙、教堂46座,其中喇嘛庙
37座、清真寺7座、汉佛寺1座、基督教堂1座。喇嘛庙的建造,规模宏大,设计精致。
“文化大革命”中,宗教界人士被当作主要的专政对象。几十座寺庙、教堂悉遭破坏, 部门被拆除。
1978年以后,旗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恢复和建立民族、宗教
事务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了一些寺庙、教堂,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有了场所。1995
年,对全旗各宗教场所进行依法登记后,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法律保护。1999年,全旗
有寺庙教堂22座,其中喇嘛庙9座、清真寺10座、汉佛寺1座、基督教堂2座,有喇嘛517人、
伊斯兰教穆斯林近1万人、汉佛教徒279余人、基督教徒260余人、宗教职业者近800人。
藏传佛教
一、传入与发展
喇嘛教在阿拉善左旗的传入发展与阿拉善蒙古族的迁徙发展同步。喇
嘛教是中国西藏地方传播的佛教之一支,有红教和黄教两派。黄教在元朝时(1280~1368年)
就传入蒙古族上层社会,后逐渐在蒙古人民中传播。明崇祯十五年(1643年),卫拉特蒙古和
硕特部首领顾实汗在西藏扶持黄教派。后来,顾实汗之孙和罗理游牧阿拉善地区,其子阿宝又奉命护送达赖喇嘛入西藏,统兵驻守4年之久,从青海带来甘珠尔经和宗客巴佛像,在王
府设立家庙。从此,阿拉善人民和西藏结下不解之缘,喇嘛教影响益深。到乾隆年间,喇嘛达到3
000余名,全旗有90%以上的人都信奉喇嘛教。清同治年间,阿拉善地区喇嘛教最为兴盛,喇嘛达6
400多名。后,由于战争、疾病等原因喇嘛总数逐渐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时,有喇嘛4
270余名,占总人口的13%。
二、寺庙
清代,由于阿拉善旗喇嘛教颇为兴盛,大量集资修筑喇嘛寺庙,仅二
三万人口的地区,就建造了近40座寺庙。其中有著名的八大寺——延福寺、广宗寺、福因寺、昭化寺、承庆寺、宗乘寺、妙华寺、方等寺等。
阿拉善旗各大寺庙均设有扎仓(佛经)学院,分为四大部。洞克尔多根(殿)为时轮学部,传授数学、天文、地理、占卜和历法;却依林多根(殿)为宗教学部,传授宗教哲学,经常进行喇嘛演讲和辩论活动;满巴多根(殿)为医学部,传授医学,培养藏医人员;日木论多根(
殿)为教义学部,专门传授喇嘛教义、教规和教史。各寺庙内均有神像雕塑和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当地喇嘛教兴盛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最有名的延福寺、广宗寺、福因
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均遭到严重破坏,延福寺虽然幸存,庙内却被洗劫一空。此外,昭化寺、达里克庙经殿内的陈设也荡然无存。自1981年以后,这3个寺逐步得到修缮,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延福寺
亦称“衙门庙”,设于旗衙门所在地。蒙语名“布音阿日比特哈其苏木”,藏
语名“格吉楞”。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大殿,后陆续完成周围的建筑。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清帝赐满、藏、蒙、汉四种文字书写“延福寺”的金字匾。延福寺是阿拉善寺庙
中年代久、影响广、保护和修复较完整的寺庙,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予以保护。为旗重点旅游景区之一。
广宗寺
俗称“南寺”,位于巴彦浩特镇东南23公里处,是阿拉善八大寺中名望最高、影响较大的寺庙。广宗寺蒙语名“沙经巴德如拉格其苏木”,藏语名“噶丹吉楞”。始建于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是由班自尔扎布台吉之子阿旺多尔济遵照师父六世达赖喇嘛遗愿所
建。后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而名扬蒙、藏地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阿拉善
第三代王罗布桑多尔济上报清理藩院,御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广宗寺”的金字匾。广宗寺是旗内著名的旅游景区。
福因寺
位于巴彦浩特镇东北25公里处,俗称“北寺”,蒙语名“布音温都斯勒格其苏木”,藏语名“格图布楞”。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嘉庆十一年(1806年),经阿拉善旗第
五代王玛哈巴拉上报清廷,赐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福因寺”的金字匾。福因寺,地处贺兰山腹地,四面环山,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林木茂盛,1998年,经重新修缮后对
国内外游客开放。
伊斯兰教
一、传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和硕特酋长顾实汗之孙和罗理率领所属部落迁徙阿拉善地区时,其中就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由哈尔顾特依玛目与黄杨阿訇率
领随迁而来。后阿宝王又从青海西宁带来缠头回回100余人。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三代王罗布
桑多尔济随清军讨平新疆准噶尔部落时,受降者中有些信仰伊斯兰教。清乾隆年间,新疆的
维吾尔商人来阿拉善旗经商,后来留下的部分人员中有信仰伊斯兰教者。他们主要在霍布日、哈鲁乃、沙金套海、哈拉和尼图、道兰素海等巴格和地区居住务农,这便是阿拉善地区蒙
古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开端,也是伊斯兰教传入阿拉善旗的开始。民国初年,宁夏银川、同心、贺兰、平罗、黄渠桥一带的回民先后来到定远营,主要从事旅店、饭馆、贩卖牲畜、搞驼
运业、经营畜牧业生产。年长日久,定居者增多,为过宗教生活举行礼拜,建造了清真寺。
二、寺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阿拉善地区共有清真寺7座。清光绪二年(187
5年),教长阿訇满德力瓦经旗王同意,在霍布日巴格(今敖伦布拉格镇)古尔本苏海建一座礼
拜堂,至今已有119年的历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教长阿訇毕力贡等人的主持下,经
旗王同意在哈鲁乃巴格别格太(今敖龙布拉格镇境内)建一座礼拜堂,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
民国18年(1929年),在万盛店院内建立一座清真寺,俗称“下寺”或“老寺”,位于巴彦浩
特镇三道桥南端,由万盛店老板马进虎等一些回民布施集资所建。有房屋26间,可容纳400
人作礼拜,并设净身沐浴的澡堂、汤瓶、吊罐等等。民国30年(1941年),由于穆斯林人口不断增加和教派的不同,回民丁义昌等人提议在巴彦浩特镇南梁东侧,又增建了一座清真寺,
俗称“上寺”或“新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集中过宗教生活,便于管理,上、下寺合并统归到上寺活动。到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将上、下寺再次分家。各自开展宗教
活动。上寺经过修建共有26间房屋,设施齐全。有阿訇4人,教长阿訇是王维治。1981年后
,在吉兰泰镇、腰坝滩和古拉本敖包,相继建立7座清真寺。到1999年,全旗共有清真寺10 座。
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基督教牧师马衣山来到定远营传教,基督教开始传入阿拉善旗。民国18年(1929年),瑞典基督教牧师浦博爱和法国天主教牧师德玉明
同妻李梅浴,教徒乌力吉巴图、任作三等人,由伊克昭盟来定远营传教。最初颇受歧视,后以不断馈赠礼品和行医治病的方式深入阿拉善旗宣教,拥有不少信徒。在较短时间内,40多
人加入基督教会。民国27年至33年(1938~1944年)间,已有10余户加入教会,定远营的基督教徒已达100多人。
其 它
佛教
阿拉善地区佛教传入较晚,汉族迁入定远营后信奉佛教,并建立了十八罗汉堂
。民国19年(1930年),在定远营开铺的一位富商去世,从宁夏平罗县请来3个和尚,同本地
10多个和尚、居士念经,举行超度灵魂的大型葬礼。从此以后就有死了人请和尚念经、驱魂的习惯。民国26年(1937年),汉民聚集在鲁班庙(现旗防疫站院内)进行宗教活动。民国38年
(1949年),经旗政府同意,让出鲁班庙前院的700平方米地,专门建造几间殿堂,成立阿拉善旗定远营佛教会,招收教徒已达700名。后又在福因寺成立了分会,并建造6间殿堂。
“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活动被停止。1980年,部分居士和教徒提议收回寺庙、恢复教会,成立巴彦浩特佛教寺,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1988年,延寿寺在巴彦浩特镇营盘山上
落成,它的前身是巴彦浩特西关原巴彦浩特佛教会寺庙。该寺由彭应恭和尚与居士在信教者
的帮助下,集资4万元建成。寺内建筑别具风格,大殿向南高高耸立,两边设报恩堂、9间僧
舍。有庙会时,信徒聚集在庙里供佛念经。延寿寺既是巴彦浩特地区信仰佛教者朝拜之地, 又是人们观光旅游之地。
天主教
〖HT4”SS〗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阿拉善境内天主教的势力颇大,三盛公(今磴口县)有
规模宏大的教堂及土地,为西北天主教的大本营。管辖宁、绥、陕北及东西蒙古的教徒,共有教徒4万余人,阿拉善蒙汉教徒有数百人。传说过去此地教堂可以指挥民众,其神父为支
配民众之首领,一般民众几乎只知有天主堂,而不知有政府,只知有神父,而不知有官吏。今该教堂在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境内。
Copyright © 2019 合肥弘扬工艺品厂 版权所有 | 皖ICP备12009341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2202340737号